圖片來源:NHK
原文:李克賢,「安倍對日本及東亞的影響」,《明報》, 2022年7月13日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助選期間遇襲身亡,日本民眾及國際社會錯愕不已。一是日本二戰後政治穩定,近幾十年鮮有政治暴力事件;二是參議院選舉焦點沒有什麼爭議,都是大眾關注物價高漲、修憲派能否取得所需議席等。
日本當地民情輿論
事發後不少日本民眾往現場獻花悼念安倍。有受訪者帶同兒子到場,認為安倍為國家付出良多,希望兒子以他作榜樣;另有受訪者覺得安倍還有很多政策未完成,本來期望他將來可第三度拜相。
執政自民黨與其他在野黨都譴責暴力,表明會捍衛民主與言論自由,絕不屈服於恐怖主義。首相岸田文雄強調會承繼安倍的思想,保護民主。立憲民主黨、公明黨及共產黨等紛紛哀悼安倍,指出大家的政治理念雖南轅北轍,但言論都不應被暴力所阻。及後得悉兇手的動機與宗教團體有關,而非政治議題,安倍之死可說是無妄之災。
各大日本媒體對安倍的短評,多是二戰後出生的第一位首相,以及憲政史上在任最長的政府,對其政策有所嘉許。《日本經濟新聞》的訃告讚揚安倍是精明政治家,特別是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與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緊密關係,以及他於2016年提出的「自由與開放的印太」,都引領日本回歸世界舞台。《日本時報》則引用評論文章認同安倍經濟學,以及修復與中國關係的貢獻。《讀賣新聞》取態類近,透過訪問英美學者帶出安倍的積極外交取得國際社會信任、強化美日同盟等。
當然安倍亦非完人,《朝日新聞》回顧安倍一生時提及他任內訂立的《特定秘密保護法》、森友學園問題,還有安倍賞櫻會醜聞等,都令日本的民主蒙上一些污點。
藉着安倍遇刺身亡事件,執政自民黨與修憲派在參議院選舉大勝,首相岸田表明會完成安倍的遺願,預料日本將加快修憲步伐。美國總統拜登與岸田通電話時,盛讚安倍留下「不朽遺產」,除了「自由與開放的印太」,還有美日印澳聯合對話框架(QUAD)。岸田應諾會繼往開來,緊隨安倍的外交方針。可見安倍對內對外都有影響力,問題是他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他掀起的漣漪可以持續多久?
延伸小泉純一郎路線 逐步實現右翼願景
安倍個人在日本政壇的影響力經幾十年耕耘,當然不能忽視,但他亦只是右翼其中一員、前首相小泉純一郎特意栽培的接班人。小泉於2005年第三次改組內閣時,任命安倍為內閣官房長官;2006年,僅52歲的安倍成為首相。早於2006年競選時,安倍主張修改二戰後的「和平憲法」,日本需要成為一個「正常國家」,在外交及軍事上可以獨立自主。經濟方面,安倍提議持續的體制改革,從而將日本帶出長期經濟低迷。但其實這些路線都是小泉的延伸,或者說是日本右翼的訴求。例如早於安倍成為首相之前,小泉內閣已鋪路將防衛廳升格為防衛省,直至安倍上任後落實。
安倍於2012年再拜相,再度貫徹小泉之志。2013年安倍質疑二戰東京審判的正當性,又指日本侵略無定論;同年表明會修改和平憲法第9條,使日本可名正言順擁有軍隊及作為「正常國家」的交戰權。2014年安倍首次於「建國紀念日」發表演說,呼籲民眾培養愛國心,建設「自豪日本」。至2015年,安倍藉着自民黨在國會的優勢通過新安保法案,以擴大自衛隊派遣海外的範圍。他亦在不同場合談及日本「不應背負謝罪宿命」,有意無意地淡化二戰的「深切懺悔」或「非核三原則」(不擁有、不生產、不引進核武器)。當然,這一切都歸功於安倍經濟學,安倍將小泉過去的政策加以改善及強化,使其政府獲得長期支持,慢慢實現右翼的願景。
日本右翼的影響力不止安倍一人。安倍2020年離任首相,後繼的菅義偉因新冠疫情及東京奧運會而無暇兼顧其他事宜。岸田與安倍派系不同,但對修憲及重建日本強國地位,基本上目標相同。安倍早前憑藉前首相身分,提出「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及「共有核武」(擁核國與同盟國共有核武器),為岸田塑造日本國內國外的討論空間,現在岸田亦公開稱繼承安倍遺志。但還有一人值得留意——小泉純一郎的兒子進次郎,他在首相官邸公開宣布婚事,亦是菅義偉政府的環境大臣。小泉進次郎受訪時透露,他於行刺事發前一天與安倍通過電話,亦在6年前同一個地點做街頭演講。一下子小泉父子與安倍的關係可說是變得一脈相承。不過若說是安倍的影響力,似乎是日本右翼的持續影響力比較合適。
安倍為東亞添亂?
大部分評論肯定安倍的外交政策,但於東亞而言,安倍的影響力十分有限。先說俄羅斯。安倍一直希望解決與俄國北方四島的主權問題,但經多次領導人會晤,依然沒有絲毫進展。朝鮮的導彈及核威脅讓安倍乾着急,他曾多次要求中國與美國發揮影響力。及至特朗普與金正恩在新加坡會面後,安倍表明希望亦可與金正恩舉行雙邊會談,當中除了核威脅,還有幾十年前被朝鮮綁架的日本人問題。安倍一直要求美國總統幫忙從中斡旋,但最後華府可為日本做的不多,朝鮮亦沒有答允與日本會談。安倍的右翼取態亦破壞了與韓國的關係,令雙方本來在歷史及領土糾紛的分歧更形惡劣。
而進一步制約安倍影響力的,分別來自中國及美國。安倍展開第二個任期時,正值日本「國有化」釣魚島的餘波,日系汽車於中國銷售急跌,最願意在日本花錢及數量最多的中國遊客杯葛日本。
2013年初,安倍透過執政聯盟公明黨黨魁山口那津男,向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轉交他的親筆信,希望以黨與黨的關係緩和國與國關係,安倍表明希望盡快與習近平會面。但安倍不斷發表右翼言論,被習近平於同年的博鰲論壇暗批,指一些國家以一己之私攪亂世界,日美當可算在內。該年7月,中國否決與日首腦峰會,指安倍必須以實際行動顯出誠意改善中日關係。而相信大家會記得的一幕,是2014年11月中國主辦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會議,未等安倍將話說完,習近平已將頭轉離安倍,當時後者難掩尷尬之情。
而美國有鑑於安倍的右翼言論,與東京保持了相當距離。2013年中美韓舉行戰略協商,就將日本排除在外。2014年華府勸阻安倍參拜靖國神社,以免進一步危害東亞的戰略穩定;同年美國要求日本歸還300多公斤核原料,似是提醒日本必須遵從「非核三原則」。至2015年安倍訪美在當地國會發表演說,成為首位日本首相獲得如此高規格接待。據報本來安倍是要推銷「新日本觀」,尋求與美國更平等的合作關係,卻遇到部分國會議員聯署要求安倍要有正確歷史觀,最後安倍在演說中就日本於二戰時的角色表示「深切懺悔」(deep repentance)。
中美聯手 見安倍外交影響力界線
在中美不約而同的聯手下,安倍不得不有所收斂,但顯然已可見安倍影響力的界線,而且有些結構性問題非安倍一人之力能達。首先,中日經貿關係限制了安倍的對華政策,日本政商界深明與中國不可能完全經濟脫鈎。其次,因應中國崛起,日本更需借力美國,但倒向美國一方即安倍的外交自主權會受限,除非那些提議正合美國利益,如印太戰略;反之安倍一些個人主張會被美國拒絕,例如2016年美國就曾拒絕日本派軍艦到南海參加「自由航行」,以免刺激中國。最後,安倍縱然有政治遠見採取全天候外交,於俄、朝、韓、中、美之間可做的還是不多,原因非在安倍,而是日本的實力有限。
安倍於日本國內的影響力,相信會被右翼勢力傳承;其對外影響力大概是為印太戰略留下清譽,始終實際推手的還是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