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候任總統尹錫悅有力重塑東亞秩序嗎?

圖片來源:The Japan Times

原文:李克賢,「南韓候任總統尹錫悅有力重塑東亞秩序嗎?」,《明報》, 2022年3月22日


南韓總統選舉塵埃落定,在野國民力量黨尹錫悅以不足1個百分點差距的票數,擊敗執政的共同民主黨李在明。沒有國會議政經驗的尹錫悅能否於選戰後團結社會各界,立即成為焦點。國際社會更關注這名政治素人的外交政策,特別是尹錫悅於競選期間表現出對北韓的強硬態度——當談及若金正恩為首爾帶來即時威脅時,他支持以先發制人的方式對付朝鮮。

尹錫悅盼改變南韓「戰略模糊」政策

另外,尹錫悅對過去南韓在中國與美國之間採取的「戰略模糊」政策不甚認同。基於地緣政治上與中國為鄰,兩國經貿日漸增長,加上中國於北韓的影響力,歷代南韓總統對華政策友善之餘,除了軍事及國防上的合作外,南韓亦避免與美國走得太近。韓中關係過去有所發展,如2008年首爾與北京簽訂中韓戰略合作伙伴關係;2015年南韓總統朴槿惠更成為出席中國閱兵儀式的極少數東亞國家元首之一。

南韓於2016年宣布部署薩德反導彈系統成為韓中關係分水嶺。文在寅政府鑑於中國已是南韓的最大貿易伙伴,而北京因薩德事件對首爾作出經濟報復,雙方經貿額當年即時下跌8.4%(註);南韓樂天集團在瀋陽的3萬億韓元項目被叫停;中國遊客至南韓及來往兩地航班數目銳減,2017年南韓外長康京和提出「三不政策」以緩和與中國的關係,即不再額外部署薩德反導彈系統,不加入美國主導的全球導彈盾計劃,及不將韓美日防務合作轉化成軍事同盟。今年初,文在寅亦表明南韓需要中國協助解決朝鮮核問題,不能跟隨美國在北京冬季奧運會上作出外交抵制。

競選時尹錫悅抨擊「戰略模糊」及「三不政策」,又明言首爾需加強與華盛頓在軍事及經濟上的合作,例如向美國增購薩德反導彈系統、加入美國重組全球供應鏈的計劃。他指出南韓應該「重生」,應扮演更關鍵角色,為國際社會的自由、和平及繁榮作出貢獻。可見尹錫悅的外交腔調與美國印太戰略互相呼應,靠攏美國而疏遠中國之意不言而喻。

尹錫悅毫不忌憚北京的反應,背後其實有民意支持。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2015年南韓民眾對中國持負面看法的人只佔37%,2020年的數字已急升至75%。經歷過中國的經濟報復,南韓亦不得不微調對華政策,於2020年推行「材料、零件和設備2.0戰略」,務求減低對中國及其他國家產業鏈的依賴。尹錫悅只是把事情做得更徹底,既然已難於中美之間取得平衡,倒不如順應民意跟隨美國。

因應尹錫悅「親美遠中」的外交轉向,他頓成美日摯友。美國總統拜登於南韓總統選戰結束不久,已要求與尹錫悅通話,指雙方肯定美韓同盟的力量。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亦迅速祝賀尹錫悅當選,盼雙方建立更友好關係。觀乎西方媒體與智庫,都是清一色憧憬南韓候任總統尹錫悅能進一步強化美日韓的防務合作,甚至南韓可加入美國、日本、印度及澳洲的四方戰略對話,亦對南韓更積極參與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寄予厚望。一瞬間,尹錫悅的當選似乎為重塑東亞秩序帶來契機,美國可鞏固同盟以約制中國及北韓。

能否履行競選所言 還看5個因素

不過尹錫悅能否確實履行競選時的外交方針,還要看幾個因素。首先是北韓問題。尹錫悅競選時批評文在寅政府對北韓太過卑躬屈膝。他的對朝政策強硬,在未能核實金正恩是否應諾實現無核化前,不會撤銷對北韓的制裁。他又主張強化南韓軍事力量,採取先發制人及部署更多薩德反導彈系統,以應對北韓。

金正恩過去一兩年卻不是閒着,去年9月北韓分別試射新型巡航導彈、首次以新成立的「鐵道機動導彈團」在火車上發射兩枚彈道導彈,及宣稱成功試射高超音速導彈,去年10月更試射潛射導彈。今年以來已試射不同款式的導彈共11次,包括3月16日試射失敗的洲際彈道導彈。南北韓距離之短,南韓是否有把握可攔截所有導彈,包括高超音速導彈?若北韓的潛射導彈技術開發成熟的話,即其擁有的第二次核報復能力可抵消尹錫悅的先發制人戰略。可以想像,尹錫悅上任後必然受困於朝鮮半島局勢。

其次是韓美同盟自身的不穩定因素。美國派駐南韓士兵2.85萬,南韓漢弗萊營(Camp Humphreys)更是美國最大海外軍事基地。2018年美國總統特朗普要求首爾增加支付駐韓美兵軍費50%,否則撤兵。過去南韓每年已負擔約9600億韓元,雙方舉行多輪會談仍無法解決分歧。舊協議於2019年底結束,拜登上台沒有對南韓特別寬容,最終韓美於2021年才達成共識,但首爾還是要多付13.9%軍費,代價不菲,2026年又再檢討修訂。而且美國近年傾向以訓練及販賣裝備來強化盟友的軍事力量,避免美軍直接介入軍事衝突,免傷人命。美國於敘利亞、阿富汗及現時的烏克蘭政策,已受外界質疑,尹錫悅必須研判美國是否值得信賴的堅實盟友。

第三個因素是美國無法調停南韓與日本之間的糾紛,韓日雙方多年未能解決獨島(日稱竹島)的主權爭議,還有「慰安婦」及日本二戰時徵用南韓勞工的賠償問題。2012年韓日美澳軍演,就傳出南韓拒絕讓日本艦艇停泊釜山港;2019年日韓各自將對方剔除出貿易白名單,威脅雙方的供應鏈,當時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日本外相河野太郎與南韓外長康京和舉行三方會談,調停不果,事件引發南韓拒絕延長《韓日軍事情報保護協定》,繼而影響美日韓的共同防務合作。如果寄望保守派的尹錫悅可於以上事件與日本磋商解決問題,未免有點緣木求魚;但韓日關係如無突破發展,美日韓同盟關係亦難以深化。

南韓是否真的能疏遠中國,是第四個因素。中國現時是南韓最大貿易伙伴,去年中國佔南韓出口份額高達25%,雙邊貿易總額達3015億美元。《環球時報》引述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楊希雨的分析,他認為尹錫悅正式就任總統後,必以南韓國家利益為重,中韓關係偶有起伏,但整體格局不變。其實民選總統競選時的爭取對象以選民為主,就任後少不免要被經驗豐富的官僚「啟蒙」,現實的國家利益壓倒一切。例如南韓駐美國大使李秀赫2020年在國會外交統一委員會聽證會上,就以國家利益為前提,提醒發展韓美同盟要「深思熟慮」,畢竟中國深深影響南韓經濟,何况現時南韓半導體工業高度依賴從中國進口的稀土,短時間至中期亦不見得南韓有可以替代中國市場的選擇。

談新東亞秩序為時尚早

最後一個因素是尹錫悅需面對國內不同問題,包括抗疫重啟經濟、打擊貪污,以至近日閙得熱烘烘的性別平等問題。特別是尹錫悅只以不足1個百分點的票數差距勝選,「進步派」陣營在國會仍佔大多數,可對尹錫悅任命內閣成員作制衡。相信尹錫悅5月10日正式就任南韓總統時,對內、對北韓都會舉步維艱,中日美又分別給予南韓不同壓力,他是否有餘力參與印太事務成疑,現時談新的東亞秩序為時尚早。

註:Luna Sun, ”South Korea’s new president Yoon Suk-yeol has talked tough on China. Now, he has to face the economic reality”,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8 Mar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