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節目:李克賢,「俄烏衝突的盤算」,《香港電台 – 左右紅藍綠》, 2018年12月6日
上星期俄羅斯與烏克蘭再起軍事衝突,俄國邊防船於刻赤海峽撞向烏國軍艦,並對烏方開火。事後俄國扣留烏國三艘艦艇,並且封鎖刻赤海峽。雙方各自指責對方違反國際法,但事件背後其實是俄烏於克里米亞的持續糾紛,烏克蘭明年的總統選舉,及俄羅斯進出黑海的地緣政治考慮。
克里米亞於2014年公投自願併入俄羅斯,但烏克蘭認為是俄方在背後策動,國際社會亦普遍不承認公投結果。烏克蘭失去克里米亞控制權後,俄方又被指責煽動於烏國東部的親俄武裝分子。
事實上克里米亞地區及烏國的東南部,都是以俄羅斯為母語。俄國似乎大有繼續併吞俄語地區之勢。有指普京於俄烏邊境增兵,支援親俄武裝力量。現時烏國正正無力控制東部的頓內次克地區。
俄烏雙方過去多年的大小衝突,已做成超過1萬平民喪生,及150萬人留離失所。歐洲多國亦嘗試促成和約,但雙方缺乏互信,根本沒有遵守停火協議。所以今次俄烏在刻赤海峽交手絕非偶然。
另外,烏國明年3月及10月分別進行總統及國會大選。當地民調顯示現時總統波羅申科支持度低,有逾八成受訪者表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投票給波羅申科。不排除烏國借用與俄國糾紛,對內凝聚國民及爭取選民支持,對外向歐盟及北約求救,將克里米亞問題再一次帶回國際社會的關注議題。
若從地緣政治角度看,刻赤海峽正是兵家必爭之地。海峽左邊是克里米亞,右邊是俄羅斯,上接亞速海,下連黑海。自從俄國掌控克里米亞後,烏國的工業港口馬里烏波爾便被封鎖於亞速海,烏國各類船隻出入都需經俄國控制的刻赤海峽。
在俄烏持續衝突下,俄國興建了橫跨刻赤海峽的克里米亞大橋。普京早前更加親自駕駛大貨車通過大橋。除了實際上將俄國與克里米亞扣上之外,近日俄國加強檢查烏國出入海峽的船隻。有部分船隻被迫等候,未能如期駛向黑海,烏國航運的損失可想而知,俄方被批評是變相經濟封鎖烏國。
不論是亞速海還是黑海,傳統上都是俄國的勢力範圍。克里米亞亦一直是俄方黑海艦隊的基地。以船艦數量而言,俄國於區內有絕對優勢。加上2003年時俄烏雙方簽訂條約,指亞速海是雙方共享。當兩國關係轉差,烏國立即失去門戶,歐盟及北約更是鞭長莫及。
歷史上英法曾與俄國在克里米亞開戰,為的是要一挫沙皇鋭氣,力阻俄國勢力南下至地中海。現時英法已大不如前,究竟美國、歐盟及北約是否有能力應對呢?我們明天會繼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