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角力下的日本外交政策

原節目:李克賢,「中美角力下的日本外交政策」,《香港電台 – 左右紅藍綠》, 2018年11月2日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華,外界解讀不盡相同。有意見認為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促使中日關係加快回暖,以免日後被華府壓迫而變得孤立無援。亦有意見指中國一直主導中日關係,過去日本侵華及現在龐大的中國市場,都使安倍的對華政策力不從心。從國際關係的戰略對沖角度看,日本則嘗試左右逢源,遊走於中美之間,但側重於尋求美國的軍事保護。

隨著中美戰略分歧擴大,華府似乎要透過貿易戰一挫中國崛起的勢頭,外界亦有意無意將日本歸邊。例如將日美同盟關係放大;又或者矮化日本是美國棋子,透過「印太格局」圍堵中國;更甚者指出日本有被中國提倡的「一帶一路」邊緣化的危機。

基於歷史問題,二戰後的日本由和平憲法到安保條約都與美國有關。而美日關係就順理成章成為抗衡中國或中俄於東北亞的力量。但大家的焦點都忽略了日本自身的外交政策,日美同盟是否牢不可破?所謂日本於中美之間的對沖是否必然?

戰後日本一直有聲音希望成為「正常國家」,不再羈絆於二戰陰霾,可以理直氣壯將自衛隊納入憲法,擁有正常的軍事力量。雖說美日關係密切,但要日本長時間依賴美國的保護,把自己的國家安全假手於人終非長久之計。而且安保條約威懾中國意圖雖然清楚,但釣魚島一旦有事故發生,美國會否按協議派兵仍是未知之數。

安倍過去的作風亦不是對美國唯唯諾諾。2016年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要求安倍缺席索契冬奧會,主要因為美俄在烏克蘭及敘利亞交惡。可是安倍還是一貫維持與普京的關係,希望可以解決北方四島問題,避免日本需要同時面對中俄聯手的局面。

最近日本參與美國倡導的「印太格局」,又派遣軍艦進入南海。而安倍結束訪華後,馬上會面到訪的印度總理莫迪。安倍更於富士山的私人住所宴請莫迪,雙方關係更見緊密,與中日關係做成強烈對比。但安倍早於2006年時已提出「自由與繁榮之弧」的外交概念,與印度、澳洲及東南亞國家建立良好關係,只是後來安倍以健康理由請辭,有關的外交政策無疾而終。所以,日本現時的外交不完全地只為美國服務。

現時中美關係不明朗因素太多,對日本來說反而是利多於弊。首先中國現正需要朋友,睦鄰政策下中國亦希望中日關係平穩,好讓北京集中精神應對特朗普複雜多變的對華政策。另一方面,特朗普的貿易戰線亦包括日本及南韓,現在中美交著亦使日本有喘息機會。

日本是有自己意志的國家,當然世上亦沒有國家甘願任人擺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