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外訪中東非洲與一帶一路

原節目:李克賢,「從習近平外訪中東非洲看一帶一路面對的非洲挑戰」,《香港電台 – 左右紅藍綠》, 2018年8月2日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星期出訪五個國家,分別是中東阿聯猶,非洲的塞內加爾、盧旺達、南非及毛里求斯。

人民網以習近平出訪橫跨歐亞兩地,出席五十多次會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題。香港媒體則以經濟角度分析今次外訪,指中國已提供接近三百八十億元的經濟援助,而西方媒體未見再批評中國的新殖民主義,但就關注中國在區內影響力不斷上升。

習近平出訪時正值中美貿易戰,歐盟又剛剛與美國達成共識,似乎有美歐聯手對付中國之勢。現在中國加強對中東及非洲的聯繫,少不免引來西方社會猜忌,質疑中國是否要拉攏第三世界對抗西方。

以中非關係而言,雙方一直沒有忘記過去帝國主義及殖民主義的苦況,習近平於南非報章撰文時亦有提及。因應雙方過去的歷史及現時大家都是發展中國家,中非被稱為天然的盟友。

習近平今次外訪的主要目的,是出席在南非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會議。另一重點是擴闊一帶一路的範圍,在中東及非洲建立試點。今次習近平就見證了阿聯猶、塞內加爾及盧旺達簽署有關一帶一路的合作文件。

阿聯猶除了可為中國提供石油及天然氣等能源外,其地理位置正處波斯灣及阿曼灣中間,對面就是伊朗。阿聯猶參與一帶一路,正好在瓜達爾與吉布提之間提供多一個樞紐。

塞內加爾是西非一個小國,與中國貿易額不多。但其首都達卡擁有西非海岸難得的深水港。現時中國在達卡附近亦建有經濟特區,貨品出口至北美及南美十分方便,可以說是一帶一路中的大西洋試點。

盧旺達是東非一個內陸國家,過去經歷內亂,但近年積極發展經濟及參與東非鐵路網絡,現時首都基加利亦有中國投資的經濟特區。早前盧旺達禁止從美國進口二手衣物,希望發展本土工業化,透過一帶一路提升基建配套。

中國的一帶一路不斷延伸,至今已有多條線路。雖然中國與中東及非洲關係友好,但區內亦有不同挑戰。

首先,中東波斯灣區內國家的政治及安全穩定性不足。卡塔爾早前被沙地阿拉伯等國家排擠,伊朗與美國的核談判前景未明,伊拉克、敘利亞及也門的內部分裂持續。這些都會影響到一帶一路的基建及最終走向。

另外,非洲亦是美國及歐盟所關注的地區。奧巴馬時期推出了「電力非洲」計劃,雖然特朗普不太重視非洲,但有關計劃依然進行中,預計於2030年可為非洲創造6千萬個新電力接駁點。而歐盟一直對非洲提供各方面的援助,包括維護地區安全及促進可持續發展。

中國與西方國家在非洲的外交政策,應該是多元而不是零和遊戲。除了經濟上的貸款及援助,中國政府應該多關心一帶一路的落實情況,例如當地政府財力上能否承擔,有關基建是否可以惠及當地的普通市民?更重要是,一帶一路如何做到各地民心相通?這些問題比物質上的經濟發展來得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