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恩訪華

原節目:李克賢,「金正恩訪華」,《香港電台 – 左右紅藍綠》, 2018年3月29日


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突然到訪中國,這亦是他上任後首次出訪,中外專家及評論有不同解讀。

第一類意見認為中國不希望成為局外人或被邊緣化,所以搶先在兩韓及美朝會面前與金正恩會面。

第二類意見認為金正恩有超凡的外交技巧,是典型的機會主義者,游走於中美之間尋求最大利益。金正恩更成功提升朝鮮國際地位,可以與中美平起平坐。

第三類意見則指出中國影響力依舊,中朝關係有機會重拾昔日的緊密關係。

若要審視中朝關係,可以先回顧雙方的交往。金正恩在任只短短6年的時間,朝鮮核試及導彈試射的次數卻已遠超其父親金正日的時期。

去年2月中國停止進口朝鮮煤炭,一個月後朝鮮副外相李吉松訪京與中國外長王毅見面。會後中國提出雙暫停方案,即朝鮮暫停核試及導彈試射,美國暫停於區內軍演。

金正恩沒有對中國言聽計從,去年7月的導彈試射及9月的核試換來中國對朝鮮史無前例的制裁,朝對華三分之二出口受到影響。朝鮮核試後兩個月,中國特使宋濤出訪平壤時不獲金正恩接見,中國隨即叫停到朝鮮的旅行團,封閉連接丹東與新義州的「友誼橋」10日。

至去年12月中國停止進口朝鮮海產,於邊境地區建設可容納50萬人的難民營,吉林省政府更教導普通民眾如何應變核攻擊。

可見中國影響力依舊,只是對朝鮮採取由明轉暗但更強硬的政策,好讓桀驁不馴的金正恩受點教訓。與其說金正恩是受中國邀請訪華,倒不如說金正恩將近走投無路時終於獲得習近平召見。

以中國的經濟力量及強鄰身分,中國大可以繼續對朝「循循善誘」或再度施加壓力,為什麼選擇現在會見金正恩?雖然中朝會面不是採取正式官方形式,但由長安街的護送車隊,閱兵儀式至習近平與金正恩共晉午餐,新華社長約三千字的通報,似乎中朝會面是另有計算。

在金正恩來說,除了修補對華關係外,解決經濟及能源上的燃眉之急自當不在話下。更重要的是金正恩可能尋求中國在朝鮮放棄核武後給予安全保障,亦希望中國可以說服美國不會若干年後直接或間接地推翻沒有核武器的朝鮮。過去六方會談的死結正正是美國拒絕在朝鮮棄核前給予任何承諾。

而中國方面則是利用自身在朝鮮的影響力做到一箭三鵰。

首先是美國對台政策不斷挑戰中國的底線,美國通過台灣旅行法後,分別有助理國務卿及國會議員高調地訪問台灣。

二是近日的中美貿易糾紛及美國軍艦進出南中國海令北京不勝其煩。

三是習近平的偉大民族復興夢不是侃侃而談,朝鮮半島甚至東北亞的秩序不是美國說了就算。金正恩的講話如朝中友好傳統,情義上和道德上朝鮮需要向習近平總書記同志當面通報等等,都突顯了中朝不單是國與國的關係,更有黨對黨的溝通。不論金正恩或特朗普喜歡與否,中國於區內有特別的影響力,這地位不是美國或其他國家可輕易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