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Time
原文:李克賢,「中美為何不能共同解決朝核問題?」,《明報》, 2017年9月11日
朝鮮第六次核試一如以往招來國際社會譴責。美國依舊作出嚴厲批評,並指不排除會以軍事手段回應,除了再調動航空母艦到朝鮮附近施壓,還計劃直接在韓國部署F-22及F-35B戰鬥機。比鄰韓國受到最大威脅,若美朝擦槍走火,首爾自然是金正恩報復的第一個目標。故韓國即時以短程彈道導彈演練作回應,文在寅亦下令部署餘下的薩德導彈防衛系統。另一邊廂的日本早前見證了朝鮮導彈飛越北海道的能力,亦提出研究利用激光摧毀朝鮮的導彈。就連中國亦在渤海進行軍演模擬攻擊低飛來襲的導彈。中國政府指是例行訓練,的確類似的軍演於5月9日在渤海舉行過,當時正值文在寅接任韓國總統。究竟中國是意圖警告朝鮮還是表達對薩德系統的不滿,又或是一石二鳥,就不得而知。但霎時間東北亞局勢升溫,國際社會密切關注美朝雙方是否會有進一步行動。
從金正日於2003年退出《核不擴散條約》發展核武開始,朝鮮核問題發展至今已有14年,中外學者專家近日不約而同地指出不論是中國或美國,其實已沒有什麼對策。論軍事行動,美國已錯過向朝鮮先發制人的時機,現在金正恩宣稱成功研發氫彈並已可安裝在彈道導彈之上,其導彈射程又有所提高,美國甘願冒著自身或盟友被朝鮮核報復的風險嗎?有見及此,特朗普最近嘗試淡化美朝衝突的可能,表示軍事手段並非第一選項。
朝核困局涉兩關鍵問題
論談判,由早期2003年4月中國、美國和朝鮮三方會談,到及後同年8月加入俄羅斯、日本和韓國的六方會談都無功而還。隨著2009年4月朝鮮宣佈退出六方會談,談判的模式又重回中美朝三方作主軸。2012年初美朝雙方在北京會晤,時值金正日去世不久,金正恩第一次表示善意,並與華府達成「停核換糧」計劃。不過朝鮮無核化最終沒有實現,當中問題除了因朝鮮反覆不定的取態,似敲詐多於真心棄核之外,死結在於美國要求朝鮮必須首先放棄核武作為談判基礎,而朝鮮卻得不到美國的安全保證,即一旦朝鮮棄核華府不會對其作出攻擊的承諾。此結不解,再多談判亦無助解決朝鮮核問題。
論制裁,中俄兩國一向認為制裁只會令平民受苦,未必能撼動金正恩政權。而美國多次指摘中國未盡全力,特別是中國佔朝鮮八成的出口及九成的進口能源。翻查過去中國對制裁的取態,由停辦朝鮮匯款、短暫停止供應石油、武器禁運至禁止朝鮮出口礦物和煤,中國是一次比一次嚴厲。但中國始終對全面制裁有保留,特別是美國現在建議切斷對朝鮮的石油供應,事關制裁所帶來的難民或朝鮮內部政局不穩問題非中國所能承受。
以上原因可以解釋朝鮮核問題的困局,而當中牽涉兩個關鍵問題:一是為什麼美國將朝鮮棄核與安全承諾綑綁在一起?二是為什麼中國不願意對朝鮮執行全面制裁?
美國口講對話 實際只是勸降
美國政府對朝鮮核問題的考量主要是意識形態為主。美國對於盟友或民主國家發展核武不會說三道四,例如印度1998年核試後,華府甚至提供核燃料予印度,更無視新德里未有簽署核不擴散條約。以色列及日本有能力發展核武,美國亦未有加以阻止或批評;特朗普上任前更公開講過日本及韓國應該發展核武,用自己的能力對抗朝鮮。但朝鮮對美國來說卻是敵人—— 一個獨裁的「流氓國家」,小布殊時代更以「邪惡軸心國」形容朝鮮、伊拉克及伊朗,務必除之而後快。所以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口講對話,但先決條件一如以往要朝鮮棄核,只因美國不會與敵人談判,免得日後被其他國家以類似方法敲詐。華府這套外交術語實際只是「勸降」朝鮮。
中國不能當「第二個美國」
基於美國寸步不讓,若要朝鮮就範,就只能靠中國。美國一直怪責中國沒有盡全力向朝鮮施壓。北京的顧慮除了難民問題、金正恩倒台後會否讓美國部隊直接進駐朝鮮令中國在東北亞失去緩衝區,或是由韓國統一朝鮮對中國影響等等已有無數分析。除了這些原因,中國背後還有一個更宏觀的看法,就是中國不能當「第二個美國」,到處以人權或和平之名干涉別國內政。或者更具體的說法是:中國要展現的大國,要與美國區分開來,如果中國只是「另一個美國」或純粹是「美國的助手」,那中國在發展中國家或過去被殖民的國家當中還有什麼吸引力可言?而中國對朝鮮核問題的取態就是一個測試。
中國一向堅持不干涉別國內政,這亦是1950年代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公佈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其中一項。西方學術界及政界一直不重視中國的不干涉原則,視之為理想主義或中國外交上的修辭技巧。
然而中國學者卻有認真討論,大致可分為三派。一、筆者暑假到北京訪談一些學者及前外交官,他們認為不干涉政策是中國外交的基石,用以管理中國與其他國家關係,包括向別國保證中國不論是過去的弱小或現在的強大都無意搞「霸權」,亦不希望任何國家干涉中國的內政。有受訪者更指出不干涉政策已成為中國「軟實力」的一部分,從以前的反殖民、反帝國主義,到反對現在美國為首的「西方霸權」,其實是一脈相承。此說法讓中國站在道德高地,但操作上甚是困難,北京沒有太多空間可處理朝鮮問題,但就解釋了中美不能化解朝鮮問題是雙方的世界觀不同所致。
第二派意見認為隨著中國在鄰近地區及海外的利益與日俱升,中國需要改變其不干涉政策。例如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王逸舟提出「創造性介入」,在特別情況或地區穩定的考慮下中國不可能對別國事務完全撒手不管,但問題是干涉的程度是有限的,方式也不可能是西方的全面經濟制裁甚或是以軍事手段推翻別國政權,這是中國的底線。這正符合現時中國外長王毅堅持制裁應與對話相輔相成的方針。
第三派指中國是言行不一,不干涉政策早就因為國家利益及執行上的難度而被放棄,不過因為中國官場的文化,加上牽涉前領導人訂下的政策,中國官員亦不便明言有關政策已經改變。這樣的批評不無道理,中國對朝鮮的干涉力度的確愈來愈大,但觀乎中國對朝鮮的態度亦不至於是完全放棄。
世界秩序正在改變
朝鮮的核問題不可能短期內解決,後續問題包括朝鮮繼續試射導彈及核試、美日韓增兵強化區內軍事力量,這些無可避免會迫使中國及俄羅斯以類似措施回應。不過更大的問題可能是中美之間外交盤算已然是一種零和遊戲,世界秩序正在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