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The Japan Times
原文:李克賢,「美國對朝鮮用兵代價高昂」,《明報》, 2017年8月11日
朝鮮最近一而再試射「火星14」型洲際彈道導彈(ICBM),據專家推斷7月4日的導彈射程接近6000公里,足可抵達美國阿拉斯加;7月28日的導彈射程更達1萬公里,理論上朝鮮可直接攻擊美國東西岸的大城市。當然朝鮮還有其他技術問題需要解決,例如核彈頭是否已小型化至可安裝於導彈之上、導彈及核彈頭是否可抵禦重回大氣層時的衝擊,甚至是準確度問題等等。
朝鮮上月4日的試射以「送給美國國慶的禮物」來形容,7月28日試射後更宣佈這是「旨在向美國發出最大警告」。就算金正恩不是存心挑釁美國,耀武揚威之意亦明顯。
特朗普未必可負擔動武成本
面對朝鮮一個月內兩次試射導彈,美國總統特朗普似乎已失去耐性。美國共和黨參議員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向傳媒表示,特朗普已準備好以軍事行動摧毀朝鮮的核武器及推翻金正恩政權。從特朗普抱怨中國未有盡力解決朝鮮核問題、只說不做,以及朝鮮的軍事力量發展已觸及美國國家安全的底線來看,出兵似乎是華府無可奈何的選擇。
其實對朝鮮開戰一直是美國其中一個選項。1994年,美國時任總統克林頓曾與中央情報局商討以先發制人的方式攻擊朝鮮,但預計朝鮮會首先向韓國報復,除了駐韓國美軍外,會有100萬人死亡。2003年美國《國防新聞》(Defense News)透露沙盤推演結果,保守估計美國需要56天時間直搗平壤,動用兵力需要30萬,當中20萬是控制攻下的朝鮮地區,10萬是奪取核武器。
美國對朝鮮動武的成本未必是特朗普可以負擔。第一,現在朝鮮的核武器及導彈打擊能力雖有不足,但與2003年相比已今非昔比。美國駐日本及韓國的基地已在朝鮮的導彈射程之內。美國是否有能力可以攔截所有朝鮮的導彈?過去美國與日本進行多次的區域導彈防禦試驗,成功率只是約一半,而部署在韓國的薩德導彈防衛系統尚需時間測試及應用。
第二,假設美國可攔截所有朝鮮的導彈,並以先發制人方式空襲朝鮮的主要軍事設施,華府始終要應付地面戰以奪取核武器及瓦解金正恩政權。美國於2001年阿富汗戰爭及2003年伊拉克戰爭所用的地面部隊數目分別是10.1萬及16.5萬。若美國早年推算對朝用武的兵力數量不變的話,要調動30萬兵力入朝亦非易事。而美軍要面對的不單是中東戰場的巷戰,還需破解朝鮮錯綜複雜的地道及地下堡壘以求解決金正恩。不論是早前的利比亞或現在的敘利亞,美國都不願意派遣地面部隊。除了人員傷亡,美國財政是否可以承擔戰後美軍於當地執勤費用亦是一大問題。
第三,朝鮮局勢有別於中東、非洲或歐洲,美國對朝鮮開戰的話將會是單打獨鬥,得不到國際組織和其他國家的支援。中國與俄羅斯一定會於聯合國安理會否決美國出兵朝鮮。哪怕美國只用5萬兵力,中俄兩國豈容美軍壓境?近日有傳言美國會向中國保證金正恩倒台後美國將會從朝鮮半島撤軍。美國前副國務卿約翰博爾頓(John Bolton)卸任後亦有發表類似提議。但中俄的問題是,美軍會否易請難送?美軍可能基於戰後秩序或重建為由以致無了期進駐朝鮮半島。北約亦不大可能到東北亞襄助美國,俄羅斯向來不滿北約東擴,中國更不希望東北亞成為國際部隊介入的熱點。而剩下來的韓國與日本是否甘願冒著朝鮮第一時間報復的風險而與美國對朝開戰?
朝鮮有還擊能力 非等閒之輩
特朗普上任以來,曾以戰斧巡航導彈攻擊敘利亞以「懲罰」巴沙爾涉嫌使用化學武器,以及使用「炸彈之母」攻擊ISIS於阿富汗的地堡及隧道。但朝鮮有的是還擊能力,並非等閒之輩。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則與特朗普口徑不一,指美國沒有計劃變更朝鮮政權,並希望與朝鮮對話。不論此兩人是軟硬兼施,還是特朗普一貫的叫價策略,美國對朝用兵的代價高昂,現時不太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