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台事件後的中日關係

圖片來源:The Japan Times

原文:李克賢,「釣魚台事件後的中日關係」,《領導者》, 2011年1月


一、釣魚台事件始末

若果說中國與日本最大的爭端在於釣魚台主權的話,似乎有點以偏概全。中日之間有爭議的地方還有東海油田的開發、日本教科書的問題、日本政府官員參拜靖國神社、中國與日俱增的軍事力量,甚至是中國近期購買大量日本債券等等,都是中日雙方經常爭論的議題。雖然釣魚台只是中日關係的其中一環,其份量卻不容低估及忽視。原因有三:第一,釣魚台海域附近有可能蘊藏大量的石油及天然氣;第二,釣魚台位於極具戰略性的第一島鏈之上;第三,釣魚台誰屬是有關中日的主權及領土完整性

歷年來有關釣魚台的衝突為數不少,如1978年日本右翼團體計劃在釣魚台興建直昇機場,最終因中國出動二百多艘漁船到釣魚台海域宣示主權而擱置,但日本青年社還是於島上興建了一個燈塔。1996年有香港保釣人士到釣魚台附近宣示主權而不幸發生意外身亡。自2000年起,香港、台灣及中國均有保釣團體嘗試到釣魚台一帶宣示主權。2005年日本政府宣佈釣魚台上的燈塔正式由海上保安廳接管,事件引起中國民間社會的不滿。較為嚴重的事故是2008年台灣漁船「聯合號」於釣魚台島海域遭日本巡邏艇撞沉。除了中日之外,台灣亦一向堅持擁有釣魚台的主權,撞船事件後,台灣海巡署派出九艘戒護艇保護台灣民間保釣船到釣魚台宣示主權,以致台艦與日艦緊張對峙。

是次釣魚台事件起因於中國漁船「閩晉漁」號於2010年9月7日在釣魚台西北水域捕魚,日本指「閩晉漁」號沒有理會日方巡邏船的停船命令,更先後撞向日方的「與那國」號及「水城」號。事後日方以「涉嫌妨礙執行公務」為由扣押「閩晉漁」號,逮捕船長詹其雄及帶走十四名船員問話。中國政府罕有地於六日內四次傳召日本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要求日本政府放船及放人。中國於9月7日由外交部副部長宋濤傳召日本大使提出嚴正交涉,然後是9月8日外交部部長助理胡正耀要求日方確保中國的漁民安全,繼而是9月10日外交部長楊潔箎提出嚴正交涉及抗議,再有9月12日國務委員戴秉國表明重大關切及嚴正立場,勸籲日方勿錯判形勢,作出明確的政治決定。

由中方交涉人員的級別依次提升,中國政府對事件的關注程度可想而知,其間中國亦推遲東海問題的談判和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建國的訪日安排。日本政府於9月13日釋放十四名中國船員,惟船長詹其雄依然被扣留。中國總理溫家寶於9月22日發表措辭強硬的講話,指日本政府對中國的多次交涉置若罔聞,若果日本政府一意孤行不釋放船長詹其雄,中國將採取進一步行動,而日方將要承擔全部責任。9月24日,日本沖繩縣那霸地方檢察廳最後基於日中關係的未來發展,以「保留處分」形式釋放中國船長詹其雄,而日本政府則表示有關決定是地方檢察廳獨自做出的判斷。

然而中日關係似乎沒有因為詹其雄的獲釋而得到緩和。根據《人民日報》報道,9月24至26日,中國漁政201、203兩艘船在釣魚台附近與八艘日本巡邏艇對峙,而日本首相官邸的消息則指9月26日開始有十艘中國海洋調查船在釣魚台附近和東海油田海域集結,規模是前所未有。同一時間,中國外交部發表聲明,認為日本政府扣留中國漁船及船長是嚴重侵犯中國領土主權和中國公民人權的行徑,並要求日方作出道歉和賠償。而《漢和防務評論》表示解放軍在江西省宜春市新組建巡航導彈旅,以日本的沖繩為作戰目標。日本政府除了拒絕中國的要求外,部份民主黨的議員要求政府派遣自衛隊常駐釣魚島,日本有右翼團體甚至謂日本有核武的話就不用怕中國云云,日本外相前原誠司表明會興建新的巡邏艇把守釣魚台,而且釣魚台的問題更加是「一毫米也不會退讓」。

自釣魚台事件後,中國的反日與日本的反華示威就此起彼落。不單止民間的仇視情緒,中日的官方接觸同樣陷於低潮。中國總理溫家寶及日本首相菅直人先有10月4日在亞歐首腦會議期間的「走廊外交」,繼而有10月11日中日防長在東盟防長擴大會上的「電梯偶遇」,最後是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於11月13日在亞太經合組織峰會期間與東道主日本首相菅直人進行了簡短會談。中日雙方在上述的會談都各自重申對釣魚台的立場,對實質改善中日關係沒有多大幫助。值得一提的是,預期的中日首腦峰會並沒有於10月底的東盟系列會議期間舉行,中國外交部指責日本政府在峰會期間不斷散布侵犯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言論,破壞雙方領導人的會晤。而在胡錦濤與菅直人會面後,中國外長楊潔篪以缺乏氣氛為由拒絕日本外相要求重開東海油田的談判。中日在釣魚台事件後的非正式會談可說是貌合神離,而中日首腦在亞太經合組織峰會的會談極其量只是中國給予東道主日本的面子。胡錦濤剛離開日本,中國漁政201、310於11月20日在釣魚台附近與日艦對峙,當中310是中國目前最先進的漁政船,載有直升機。日本亦派出大型巡邏艦到場戒備。縱使中日之間並未發展到劍拔弩張之勢,中日關係在短期內可說是難以修好。

二、釣魚台事件令中日關係惡化?

中日關係跌進谷底,多方評論認為新上任的菅直人政府在處理釣魚台事件上有欠成熟。雖然日本在事件中取得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確定《美日安全保障條約》適用於釣魚台的區域 (即日本在此範圍內受到攻擊的話,美日將共同面對),但日本釋放中國船長的決定亦被國內視為向中國屈服的外交挫敗。菅直人與前原誠司一方面在釣魚台事件寸步不讓,另一方面又多次尋求與中國領導人會談以修補雙方關係。

日本政府當中的考慮離不開日中相互依靠的經貿關係,特別是由中國入口的各類資源如希土等。釣魚台事件後,中國停止部長級別以上的官員與日本政府接觸,有關雙方擴大航權和煤炭出口的經濟談判亦陷於停頓。日本經濟財政大臣海江田萬里更表示釣魚台事件已經影響到雙方的貿易,而且有可能妨礙日本整體的經濟增長。其次,有評論指日本的執政民主黨由最初鳩山由紀夫的親華路線改變成今日對華較為強硬的態度,可歸因於民主黨在國內的低迷民望,首相菅直人極需透過新的對華政策以重新取得國內支持,而外相前原誠司更是藉釣魚台事件拿取政治本錢以備日後競逐首相之用。

釣魚台事件無可否認是導致中日關係惡化的近因,但正如本文開始時所說,釣魚台事件只是中日關係的其中一環,是一個導火線而已。觀乎中日在未發生釣魚台事件之前,雙方已頻於釣魚台海域、東海油田、整體軍力發展及戰略部署方面交手。特別是日本新執政的民主黨口中雖說要發展自主外交,與美國保持距離,及加強與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的外交關係,但日方的國防計劃與之前自民黨的執政時期實在沒有什麼分別,中國依然被日本視為最大威脅,日本政府亦一早預料到將會與中國在釣魚台或東海一帶發生衝突。釣魚台事件後的中日關係,還需從中日整體的戰略層面分析。以下是一些近年中日雙方在東北亞區內的部份衝突及部署,可見中日關係的主軸仍然是政冷經熱,雙方表面上隨著2009年中新上台執政的日本民主黨而有所改善,實質仍是互相防範。釣魚台事件只是早一步顯示出雙方的根本分歧。

2004年

11月,日本共同社引述防衛廳的一份機密報告,日方認為中國將成為亞洲區內的軍事強國,中國有可能因釣魚台衝突、台海爆發戰事及東海油田的爭議而攻擊日本。日本考慮增兵南部如繩等地。12月,日本《朝日新聞》報道中國的「漢級」核潛艇闖入日本領海後,南下太平洋到達關島,穿越美日共同監測的第二島鏈,事件令日方緊急傳召中國駐日公使提出強烈抗議。12月,日本政府內閣通過《防衛計劃大綱》,並指「對區內安全有很大衝擊的中國正推動增強核武及導彈能力,在海空軍力現代化之餘又擴大海洋活動,我們必須繼續注意這些動向。」

2005年

1月,日本防衛廳公布「西南島嶼有事」對策方針,計劃以六萬兵力分三階段應付外國軍隊入侵日方西南面的各個島嶼,當中包括釣魚台及沖繩本島。9月,有報道指中國於幾個月內有先後有「現代級」導彈驅逐艦於東海油田一帶游弋,然後是中國偵察機兩次靠近日本九州及東海領空。而日本政府官員則表示中國的行動不似是偶然,而是有計劃的示威。12月,日本海上自衛隊要求287億日圓的撥款以購買廿七艘巡邏艇和十一艘艦艇,並計劃用3500億日圓在未來7年更新艦隊,及研發新一代聲納和魚雷,用以對付中國日益活躍的潛艇和加強東海一帶的執勤。

2006年

10月,日本政府有鑑於中國潛艇在區內活動日趨活躍,決定以51億日圓研製「新世代高科技潛艇」對抗中國。日本海上自衛隊官員指新潛艇可減低被發現的機會,以及防範猛烈撞擊。10月,在香港及台灣保釣人士前往釣魚台宣示主權前夕,中國解放軍宣佈在東海進行實彈軍事演習。由於演習地點距離釣魚台僅300公里,加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要求日本冷靜對待保釣人士的行動,事件被視為中國一改以往被動處理釣魚台事件的做法。12月,日本政府提出「自由與繁榮弧帶」,表示日本會與東南亞、中亞及東歐的國家加強關係,促進民主、自由、人權、法治和市場經濟等價值觀。有評論指日本的建議是圍堵中國的新提法而已。

2007年

2月,中國「東方紅2號」海洋調查船於釣魚台西北偏西約30公里進行調查工作。日本巡邏艇向中國調查船發出警告,要求中方停止調查。事件引發中日雙方就釣魚台主權再次交涉。5月,中國北海艦隊驅逐艦和護衛艦兩個戰鬥群同一時間穿越台灣海峽和宮古島海域,到太平洋進行遠航訓練。同一時間,中國其他潛艇於上述海域進行「突破潛艇封鎖線」演習。12月,日本的神盾級驅逐艦「金剛」號在日美導彈防衛合作中,首次成功試射攔截導彈。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個國家成功試射海上攔截導彈,中國專家憂慮日方的舉動會破壞東亞地區的戰略平衡。

2008年

7月,日本部份國會議員乘搭飛機前往釣魚台作空中視察。事件再度引發中國及台灣的強烈反對。中國外交部亞洲司負責人要求日本政府停止侵犯中國主權的活動,及杜絕再次發生類似事件。7月,中國最大及最新的海事巡邏船「海巡31」正式下水,該船擁有全套船載直升機系統,排水量達3000噸。「海巡31」的任務主要是巡察東海一帶的海域。12月,日本發現兩艘中國海洋調查船「海監46」及「海監51」進入釣魚台海域長達九個小時,中國調查船最近釣魚台時只有6公里。日本外務省就事件向中國提出抗議。

2009年

2月,當時的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向國會表示釣魚台是日本固有的領土,而日美的安保條約範圍包含釣魚台區域,表示日美在此區域受到攻擊將共同應對。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警告日本首相要慎言。6月,日本防衛省官員指中國派出導彈驅逐艦、補給艦和支援艦各一艘以及兩艘巡防艦於鄰近釣魚台的日本專屬經濟區沖之鳥海域進行演習,日本自衛隊則派出「P3C」反潛機和護衛艦監視中國的艦隊。9月,民主黨鳩山由紀夫出任新的日本首相,日本防衛省發表的2010年度預算,整體國防開支較去年增加了3%,日本並且決定建造一艘2萬噸級的直升機驅逐艦。

2010年

4月,日本防衛省指中國最新型的「基洛」級潛艇及其餘10艘軍艦在沖繩島西南部約140公里的公海航行。中國報道則指是北海艦隊進行跨轄區遠航訓練,沖繩島的宮古海峽是必經之地。4月,「美國環球戰略網」披露中國的殲10戰機與日本的F2戰機在釣魚台對峙,日本的三架戰機首先離開釣魚台海域。同月,日本政府公布「海底資源能源確保戰略」計劃勘探東海及太平洋的金屬資源。7月開始,執政民主黨的菅直人出任日本新首相,首次表示必須關注中國的軍力,其轄下的諮詢委員會建議日本應重點佈防於西南面島嶼,防衛省再次提釣魚台附近島嶼駐兵以監視中國日益活躍的海軍。日本政府其後亦有將25個離島國有化的提案,當中包括釣魚台。

上述的事件只是部份中日之間的較為重大的爭議及戰略部署,當中日本經歷自民黨的小泉純一郎政府,及後到安倍晉三、福田康夫、麻生太郎,到民主黨執政的鳩山由紀夫及菅直人,日本不論應對中國正在增強的軍力、釣魚台問題或是東海的爭議可謂高度一致,特別是日本對釣魚台一旦發生事件早已有周詳計劃及安排。日本首相是否知華派,或者上台的政黨是否親華派對日本政府長久以來計量的日中關係毫無影響,即是誰上任成為首相都不能跳出現實主義的戰略思維─鄰近中國的綜合力量正在迅速增強,這點是所有日本首相都要面對的問題。

而中國方面,基於國力的提升、維護主權及領土完整,以及國家的長遠戰略利益,中方派遣海洋調查船、遠洋艦隊、偵測機或戰機到釣魚台或其他被視為是其領土的地方巡邏亦是合乎常理。面對日本政府有關釣魚台的計劃或部署,中國政府極需要以行動宣示在釣魚台及東海一帶的主權。問題是中方海空力量加強在區內活躍,在日方來看就需要小心提防,甚至是加強防衛力量,結果令雙方的爭議及猜疑加深。

三、中日關係何去何從?

釣魚台的爭議在中日雙方來看絕對不是新鮮事物,中日各自對釣魚台可引發的衝突亦十分了解。釣魚台事件發生後,中日雙方除了以外交途徑交涉外,雙方都十分克制,避免事件進一步升級而破壞雙邊關係。基於上述的分析,今後的中日關係走向大致可列為以下的情況。

第一,中日關係將會進入短暫的冷凍期。鑑於中日過去有關釣魚台的衝突都是雙方的外交部互相指責,或者是雙方艦隻或戰機對峙,而這次釣魚台事件卻涉及「封艇拉人」,事態嚴重。中國方面因日本侵犯中國的領土及主權,加上民間的反日情緒,中國短期內難以與日本修復關係。而日本方面,雖然菅直人急於與中國緩和關係,但釋放中國船長的決定同樣在國內引起不滿,日本各大城市都出現反華示威。而在這個敏感時候,菅直人亦只好堅持日本擁有釣魚台主權的言論,對與中國對話顯然是徒勞無功。因此,中日關係大概只有在釣魚台事件丟淡以後,待雙方民間的情緒宣洩過後,才可望有冬去春來的局面。

第二,中日關係將會變得更為複雜,不再是過去簡單的雙邊關係。雖然美國一向都是日本的盟友,但釣魚台事件後美國介入將來中日有關釣魚台的爭議已大大提高。若說美國為了日本而因為釣魚台而與中國開戰的話,相信可能性不大。不過美國表明若日本於區內受到攻擊,美日將共同面對,這就令中國多一層憂慮,情況就如美國會否介入台海事務一樣。現在東北亞局勢因北韓而變化萬千,美日韓實有加強軍事聯盟之勢。而日本已向越南尋求稀土的供應,加上日本自安倍晉三時期起已著手發展與印度的關係,日本會否積極及具體地配合美國圍堵中國尚有待觀察,但日後的中日關係恐怕要比過去的複雜得多,背後牽涉到許多區內的其他國家。

第三,長遠的中日關係將發展成中美關係─雙方同時是競爭及合作對手。從戰略角度看,中日之間早已是區內的競爭對手。近年中日的軍力較量及戰略部署並非單純因釣魚台問題而出現,而是國際格局的變化而引起。就算中日之間沒有釣魚台及東海的爭議,中日的較量亦必然發生,一如印度及美國以中國為頭號假想敵一樣,領土紛爭只是衝突的催化劑。中國的綜合國力迅速上升,令日本感到不安是可以理解的,特別是國際關係講的是力量。日本的軍事擴充事事針對中國的軍力發展,中日之間的軍事力量及技術當然仍有差距,又或者日本是藉著中國的原因去發展軍力,但這些都是國際關係最合乎常理的推測及走向。另一方面不能忽視的是自由主義學者所講的經濟互相依靠,中國需要日本的市場及技術,日本同時需要中國的市場、資源及勞動力。莫說一場戰爭,就是這次釣魚台事件的後遺症亦非雙方所願,這從中國於釣魚台事件後限制保釣人士前往釣魚台,及日本政府急於與中國領導人會談可見一斑。所以中日關係已有點像中美關係一樣,好不到哪裡去,但也壞不到哪裡去。問題是雙方如何在面對衝突的時候,可以同時安撫國內的情緒,而又不損害國家利益,這就要看中日領導人的政治眼光及手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