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制度出了甚麼問題?

圖片來源: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原文:李克賢,「諮詢制度出了甚麼問題」,《蘋果日報》, 2006年12月22日


在清拆天星碼頭工程動工前後,警方與示威人士爆發衝突。政府雖曾表示已就搬遷天星碼頭,展開了長達五年的諮詢,但是次爭議,明顯凸顯了政府諮詢制度的缺陷。然而今次事件並不是個別事件,類似的情況其實屢見不鮮,例如早前的中環填海工程及發展西九龍文娛藝術區。

欠缺互動及透明度

諮詢制度的其中一個缺陷,是過於形式化。當政府部門規劃地區藍圖,或重新發展某些地區時,政府會訂出諮詢期。不論市民是遞交意見書,還是出席諮詢論壇,政府的回覆,一般是多謝閣下寶貴意見。政府採納與否,市民往往要等到政策或工程落實後才知道。而政府的決策過程及準則,市民亦毫不知情。這種欠缺互動及透明度的諮詢制度,根本不能解決市民與政府之間的分歧。特別是政府以經濟效益及資源運用為主要的考慮因素時,市民的生活質素通常被迫犧牲。

民間意見沒被反映

政府亦十分倚賴透過立法會及區議會收取地區意見。由於本港的政黨政治發展並不成熟,議員實在未能充當市民與政府之間的橋樑。現時一般市民在議員的地區辦事處接觸得最多的資訊,幾乎不論黨派,均是旅行康樂的活動,甚少是有關政府的政策或規劃。再者,議員如何能有系統地收集區內意見呢?議員在討論政策時,是根據區內民意,政黨立場,還是個人觀感呢?議員在收到市民的意見後,會如何處理亦是一個問題。因為議員考量的第一個因素,通常是這個訴求能否為自己帶來選票。更重要的是,在政府的政策出台之後,由於議員根本沒有對區內進行諮詢,普遍市民都感到沒有被諮詢過。當愈來愈多市民認為政府的規劃或工程忽略了他們的訴求時,議員才後知後覺地組織民意,順應時勢。政府面對壓力,於是或延長諮詢期,或作出妥協。在上述的諮詢制度下,民間意見根本沒有充份被反映。舉一實例。政府於兩年前規劃港珠澳大橋東涌段支線。東涌多個屋苑早已向政府表示反對興建有關支線。原因是受東涌及屯門的峽谷地勢影響,行經支線的汽車廢氣,只會被鎖於其中,直接加劇東涌的空氣污染。筆者曾以普通市民身份,去信政府及各大政黨,反映有關環境污染問題,政府的答覆是,會再諮詢各界;而有回覆及表示願意協助的政黨,更只有一個。過去兩年,只有一個政黨在區內舉辦過一場諮詢會,政府於區內的諮詢活動,依然只聞樓梯響。大部份沒有留意新聞的東涌居民,更加不知道建議興建支線的地點,甚至不知道有這項規劃。

議員不能只顧選舉

前車可鑑,若果政府的諮詢依然是流於形式化,而議員繼續只為了搞好選舉,而忘卻代表市民利益的重責,東涌將會是繼天星碼頭之後,另一個市民與政府角力的熱點。相信特首候選人除了要應付普選及政制改革的議題之外,還需要想一想如何改善現時的諮詢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