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李克賢,「七一遊行的另類意義」,《信報》, 2006年6月24日
七一遊行已成為學者研讀港人參與政治運動的重要素材。
「七一效應」經常被指為對泛民主派有利。其實「七一效應」有前後之分,前者對泛民主派有利,而後者則對親中派較為有利。前者如「七一效應」吸納青少年這類新票源沖淡民建聯的鐵票。
但「七一效應」沒有在2004年的立法會選舉達到預期效果,立法會選舉過後,有報道指新登記的選民之中,支持泛民主派、自由黨及民建聯的比率是均等,但就沒有人試圖解釋為何親中派在「七一效應」下仍然有如此可觀的新增票源?
筆者的研究顯示「七一效應」動員了一些另類投票者,他們是新登記選民,並表示沒有傾向支持任何政黨。這些另類投票者表示因為擔心泛民主派取得三十席後,有機會導致政府施政困難而投親中派一票。當然,這些另類投票者的出現是泛民主派始料不及的,也不是一般定量研究可找出來的。
所以,「七一效應」的後段威力及其動員的另類投票者才是泛民主派選舉失利的轉捩點。當泛民主派全力將「七一」化為立法會選舉的主調時,亦同時激發了親中派支持者及另類的投票者的投票意慾。
以往有關七一遊行的評論大多從民主派的角度出發,七一遊行的效應及影響是否如泛民主派及學者所想,還需要持平及客觀的研究。泛民主派亦不應將一切希望放在七一遊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