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原文:李克賢,「公民黨慎防劣質選舉文化」,《蘋果日報》, 2006年4月11日
公民黨成立不足一個月,各方從跨階層理念、政綱、與中央關係幾方面對公民黨評頭品足。對公民黨的前途,有的寄望甚高,有的抱有懷疑。公民黨是否能推動香港的政黨政治及民主發展,言之尚早;能否經得起劣質的選舉文化洗禮才是關鍵。
公民黨用了數個月時間籌備,招攬志同道合的人成為首百名創黨會員,以防被人「騎劫」。據聞日後加入的黨員亦須經過嚴謹的揀選程序,以免公民黨日後的發展理念變質。其實香港各政黨成立之初,都有高尚的抱負和理念。但隨着時間流逝、熱情冷卻,當議員發現理想與現實的距離、當部份議員不知不覺被選票牽着鼻子走,政黨被「騎劫」的機會便大增。政黨被「騎劫」的罪魁禍首正是香港的選舉文化。公民黨躍躍欲試○七年的區議會選舉,可謂荊棘滿途。
劣質的選舉文化是指現時大多數區議員或立法會議員均在選區舉辦「街坊活動」。這些活動並非「爭取全民普選特首及立法會議員的研討會」,亦非就政府有關政策諮詢市民,不是為解決區內的房屋、交通或醫療問題。所謂「街坊活動」,是指「XX一天遊」、「XX屋邨長者生日會」、各項興趣班、過時過節派米、派月餅、派毛氈……
選民投人不投黨
上述選舉文化的拉引力不容低估。八十年代西方學者曾研究英美的選民投票行為,發現在民主政制下,有相當多選民是投人不投黨。受訪的選民會以候選人跟進地區個案的成績投票;而候選人亦承認為了滿足選民的需求,會將精力花於「街坊訴求」多於公共政策及落實政綱。
礙於香港的政治制度,政黨不能執政,選民看不到投票對自己有甚麼直接利益。在各政黨均沒有機會改變施政方針的情況下,議員是否勤力提供活動,便成為選民的投票準則,形成了惡性循環。
舉辦「街坊活動」
選民投人不投黨,參選者惟有面對現實,把心思花在「街坊活動」之上,民主議題和政黨的理念成了綠葉。去年觀塘區議會補選,李華明以「猛虎不及地頭蟲」的姿態落敗,可見「街坊活動」的影響力不容忽視。更壞的情況是,有議員涉嫌偽造單據,或自行成立地區團體進行「利益輸送」的趨勢有增無減。正是這種選舉文化磨滅了不少議員的雄心壯志,「面對現實」及「變通」成為「騎劫」政黨的最佳理由。
我們沒有理由反對政黨舉辦活動,但道德上應向市民交代活動是否牟利?若有收益會如何運用?活動是否有必要?及是否可藉此推動香港的民主進程或建立公民社會?所以,公民黨不但要防止個別黨員被「騎劫」,更要防止該黨參選者在競選過程中,受選票和議席數目的誘惑,而被現時污穢不堪的選舉文化「騎劫」。
為何說公民黨容易被「騎劫」?因為民主派於○三年及○四年的選舉,均有助於七一效應,現時政改方案被擱一旁,公民黨能否再鼓動新票源或延續七一效應成疑,「街坊活動」必定成為勝出選舉的捷徑。其次,公民黨沒有地區工作經驗,須慎防有害群之馬以選舉為由引入「街坊活動」,借該黨名聲謀私利。
宣揚抱負及理念
利益、榮譽及取勝的決心往往使政黨迷失方向。政黨以聯誼活動為手段,加強與市民的接觸,本屬無可厚非。但政黨的目的不應是取得議席,而應是宣揚抱負及理念。期盼公民黨的雙頭馬車可起互相監察之效,在選舉部署及黨的發展路向保持高度警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