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選爭論與民主承擔

圖片來源:The Guardian

原文:李克賢,「普選爭論與民主承擔」,《信報》, 2005年12月10日


很多人批評香港人是政治冷感,香港人不熱中參與政治活動及爭取普選。這種現象正是現在的政治制度未夠反映多數香港人的利益,有人心灰意冷不再參與政事;有人繼續在建制內依法爭取;也有人選擇在建制外凝聚群眾力量。

當香港人對建制內的爭取行動不再存有希望,而選擇在建制外爭取普選時,社會已明確出現不穩定的勢頭。12月4日的遊行正是香港人在建制外爭取普選或普選時間表的表態。中央若希望香港穩定,就應該與民主派商討普選時間表,以紓緩香港的不穩定誘因,那上街和平地遊行、表達自己意見的「暴民」人數一定大減。

普選除了可以穩定社會外,亦可以解決政治人才的問題,只要香港實行普選所有立法會議員及特首,香港人所投的一票就直接關係到他╱她的切身利益,亦即關係到能否延續香港的繁榮穩定,香港市民投票的意欲一定比現時強。同時,當所有立法會議席和行政長官都是以公開、公平及具備競爭性的形式選出,必定可以吸引不少賢能為港人服務。

有論者指普選會令香港經濟衰退、不穩定云云,筆者認為這些都是荒謬的藉口。實行普選,香港人除了享受天賦的人權外,亦要在民主的制度下學會理性及成熟地作出抉擇,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假設,香港人受情緒影響、被人誤導、因短視的目光或其他不同的原因而隨便投下重要的一票,選錯了人而導致香港經濟蕭條,衍生多種社會問題。四年後香港人可以把不稱職的立法會議員拉下台;五年後亦可把特首趕下台。在位者做得不好自然會被拉下台,做得好的則競選連任時要推陳出新,而其他候選人亦要更花心神提出更加好的治港理念以求當選。在這個競爭的過程中,只會是有能者居之,候選人的質素會不斷提高。